中国·6163银河.net163.am(股份)有限公司

明镜所以照形 古事所以知今

发布时间:2022-02-21 作者: 摄影: 审核:刘淑艳 浏览次数:99

“明镜所以照形,古事所以知今。”今天,我们回顾历史,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,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、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,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、把握历史规律,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。

——7月1日,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《学史明理、学史增信、学史崇德、学史力行》

“明镜所以照形,古事所以知今”,在许多典籍中都有记录,文字略有出入,意思完全一致。如《大戴礼记》:“明镜者,所以察形也;往古者,所以知今也。”《韩诗外传》:“夫明镜者,所以照形也;往古者,所以知今也。”《后汉书·冯异列传》也有:“明镜所以照形,往事所以知今。”

  其大意是,照镜子可以看清容貌,学习历史能够借鉴古代以洞察今天。

  对这句话较为生动的记载,是西晋陈寿的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奋传》:“里语曰:明镜所以昭形,古事所以知今。大王宜深以鲁王为戒,改易其行,战战兢兢,尽敬朝廷,如此则无求不得……此古今正义,大王所照知也。”

  这段话是东吴名臣诸葛恪劝诫孙奋的,孙奋是孙权的第五个儿子。当时诸葛恪为托孤大臣之首,后来受封太傅,掌握吴国军政大权,多有功绩,名闻海内。

  公元252年,孙奋受封齐王,迁居武昌。诸葛恪不想让诸王处在长江沿岸的战略要地,就将孙奋迁到豫章郡。孙奋不服从命令,而且多次违反法度行事。诸葛恪对他就有了前文这一番劝诫:提醒他以往事为借鉴,遵守国家法度,尽职尽责。

  向历史学习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。早在《诗经·大雅》里就明确记载:“殷鉴不远,在夏后之世。”对此,《尚书·召诰》中也有相关论述:“我不可不监于有夏,亦不可不监于有殷。”“监”跟“鉴”通假字,以水为镜的意思。所以“殷鉴”一词,后来屡屡出现在中国的文献中。

  孟子评价孔子:“孔子作《春秋》,而乱臣贼子惧。”讲的是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时代局势,自己效仿古代的史官记录下各地诸侯王的所作所为,为天下人树立价值标准,让后人能从中懂得兴衰更替的规律。不惟如此,孔子还删定《诗经》,裁汰其中不合于礼法、道德的篇章,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《诗经》版本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对此记载道:“古者诗三千余篇,及至孔子,去其重,取可施于礼义……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……以备王道,成六艺。”

  西汉司马氏家族世代为太史,整理和论述历史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,司马谈根据《左氏春秋》《国语》《世本》《战国策》等,打算成一家之言,只是可惜壮志未酬。于是这项文化使命的接力棒就交到了司马迁手中。司马迁子承父志,受学于孔安国、董仲舒等当世大儒,同时漫游各地、了解风俗、采集传闻,前后历时14年,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《史记》,得以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。恰恰是这部“一家之言”,成为第一部贯通古今、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,建立了中国史学的独立地位。

  王充在《论衡》中说:“知今而不知古,谓之盲瞽;知古而不知今,谓之陆沉。”这种通古今的辩证思维,一直都是中国人处理上到治国理政、下到修身齐家的大智慧。因为人类在几乎所有活动中都存在穿越时空的许多共性,后来人如果能够对往事进行科学的分析、对比、借鉴,必然会得出可资参考的经验或教训。

  众所周知,毛泽东一直对阅读、研究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,“历史者,观往迹制今宜者也”。他曾写过一首词《贺新郎·读史》:“一篇读罢头飞雪,但记得斑斑点点,几行陈迹……”在这首词中,毛泽东用寥寥数语概述了人类从石器时代、青铜时代一路走来的宏阔历史。

  回顾奋斗历程,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、获得启示,为治国安邦提供智慧。马克思就曾经说过:“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,即历史科学。”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在对社会主义500年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,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推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。

   “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”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史为鉴,以“不忘初心”的明镜、映照“继续前进”的道路。新的百年大征程正壮丽开启,事业越新,我们的脚步就要越稳,越要以古知今,善于从历史中找到中国的发展根基,总结历史经验、把握历史规律,不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。


XML 地图